「XX算不算藝術?」
在藝術世界的邊界已經擴張到無所其極的當代處境,這類提問在藝術圈裡已經快變成過時的問題了。
                                                                               
因為現在問題的焦點已從「什麼是藝術」轉到「何時是藝術」,而更核心的問題只在於「它究竟想表達什麼」。
                                                                               

在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情況下,每個人的心中去評定的不是用既有的藝術認知去判斷何謂藝術品,而是對於這藝術品,觀者自己接不接受、喜不喜歡、好還是壞的主觀問題。
                                                                               
這已不是利用歷史去為作者的作品是不是藝術進行背書,而是要藝術家需去為自己的作品負責,要欣賞者去為自己欣賞的作品負責。
                                                                     


在歷史為自己作品背書的情況下,藝術家用畫筆將油料塗在帆布上寫生就算藝術,符合藝術史的認知就算是藝術(藝術史也是抱持某種是藝術的觀念的人寫的)。
                                                                                


而在創作者與欣賞者為自己的作品背書的情況下,藝術家與欣賞者要自己去宣稱、論證或說明自己的創作何以是藝術。
                                                                               
因此,像「開垃圾車倒垃圾進焚化爐」這行為算不算藝術,這問題應該由提出來、作出來與認同的人去回答、指認,而不是由某個不為此事負責的人去決定。
                                                                               
假如連做這件事的人都不宣稱這是藝術,旁人又如何說那是藝術呢?至少也要有人想像這件事、並宣稱這件事是藝術,那也是可行的,
若沒有人去實踐、落實,沒有某個人肩負起要為這件藝術行為成為藝術家的責任,那這件作品也僅是腦子裡想像的藝術而已,提出這個構想的人,至少至少也要從欣賞者的責任去指認這件作品的存在。
                                          



                                      
因此,即使這件假想的作品,在今日看來,也不算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作品。
在2002年的C02台灣前衛文件展裡,石晉華以自組藝術公關顧問公司的方式(當然是假的),宣稱「柯賜海是個行為藝術家」(他們認真的這麼認為)。
                                         
這件作品也是洞悉當代藝術的運作方式所產生的,也就是「誰是藝術家」,需要有人去說去指認,因此他認為,這就有經紀、行銷、顧問運作的空間,
所以柯賜海是他們的客戶,他們要推銷他是一個藝術家。(這件作品一開始時還未取得柯董的同意就逕自宣稱他是藝術家了,但後來竟也真的有所合作)


實際來說,真正的藝術家仍是石晉華本人,柯賜海則是他假借的一個符號。

                                                                               


因此究竟是藝術作品決定了某人是藝術家,或是藝術家決定了某事物是藝術作品,或是欣賞者決定了某人或某事物是藝術,總要符合其中一種狀況,才會是藝術。
                                                                               
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其實道理也在此。創作者不再仰賴既定權威者編纂一套敘事來告訴自己該怎麼想怎麼做,因此Lyotard宣告這是一個「大敘事」終結的時代,

就像破解蔣介石告訴我們的歷史那樣,現在有更多的觀點來重看過去的歷史,對藝術家來說,他們也不再是依照統一公定的歷史、理論的敘事來決定自己的價值判斷。
                                                                               
(這部份有興趣可以看看Danto寫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但這不代表既定的類型會消失,實際上,類型的框架並未失能,仍然可供指認與參照,只是邊界有些模糊,且反而創造了更多類型出來,舉例來說,就像「肖像照」是一種攝影藝術的類型,在傳統類型上,可能依照某種打光與構圖方式,才能稱為肖像照,現在呢,自己用視訊或自己手持相機自拍的自拍照,也是肖像照裡的一種類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