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sthetics,美學,中文念法發音如「艾斯勒替克斯」。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的定義:哲學的一支,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經驗的特質、並探討與自然環境有關之經驗的特質。
                                                                               
「美學」這個詞是翻自日本所譯的「美妙學」(我們以往許多對西洋詞語的翻譯都來自於日本,如"哲學"這個詞亦然),然而其實「美學」這個詞本身往往會引起我們漢語使用者的誤會,以為這僅是一門探討「美」(beauty)的學問-即使,美學與美有緊密的聯繫-然而「美」只是美學所探討眾多型態的一種。
                                                                               

美學的創始者-
                                                                               
「美學之父」包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
是一位德國的哲學家,他的許多著作後來都成為了康德教學的課本,然他真正的成就是主張將美學變成獨立學科,並將它命名為「aesthetica」(英文則作aesthetics)。
                                                                               
在傳統的區分上,人的認識能力有兩種,一種是感官經驗,一種是理性活動,也就是思維活動,而思維活動又分為兩種,為邏輯思維還有與直覺、想像等有關的感性思維。

然而包姆嘉登無法忍受他那個時代將邏輯思維與感性思維絕然二分,並獨尊清晰的理性邏輯,卻缺乏對感性的研究。由於當時的理性主義哲學盛行,他認為當時的哲學系統有個漏洞,研究「知」之認識的有邏輯學,研究意志的有倫理學,然而研究情感的感性認識卻一直沒有一門相應的學門。因此他認為應當建立一門
「aesthetica」作為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美學,正是融合了感官經驗、理性邏輯與感性思維的一門科學。
                                                                               
aesthetica此字源於希臘字aisthanomai(感受,英文字aesthesia則為知覺之意)而鮑姆嘉登即是從此希臘字中推衍出"aesthetica"一詞,意謂研究「the aesthetic」-感覺經驗的學問。
                                                                               
也因此假若按aesthetica的正確中文翻法,應該是叫「感知學」或「感性學」。
                                                                               
對於入門者要注意的是,在哲學用語中,「感性」並非指一般的說法如「這個人很感性」,一般用語的「感性」往往指的是這個人情感豐富、情緒化,然而在哲學用語中的「感性」則是意指「非邏輯概念的,感官所感覺、知覺經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