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非常重視悲劇的心理效果,要求悲劇達到倫理教育的目的。
                                                                               
                                                                               
過失說:
                                                                               
他認為悲劇應該模仿足以引起恐懼與憐憫之情的事件,因為這樣才能產
生悲劇應有的心理效果,所以在佈局上他認為悲劇不應有以下三種安排:

1.不應寫好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好人轉入逆境會使人厭惡。
2.不應寫壞人由逆境轉入順境:因為這樣不能打動人的慈善之心。
3.不應寫極惡之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充其量那只是罪有應得。

這三種情節都不足以引起人的憐憫與恐懼,亞里斯多德認為:
                                                                               
「憐憫」是由一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所引起的;
「恐懼」是由這個遭受厄運的人與我們相似引起的。
                                                                               
因此他主張理想的悲劇主角,應該是介於好人與壞人之間的人-一個犯
過失的好人。這個人他並不十分善良,但也不為非作歹,他之所以陷於
不應有的厄運,只因他犯了過錯,導致一連串的不幸發生。亞里斯多德
認為這種人名聲顯赫、生活幸福,如伊底帕斯,但卻遭逢不應有的厄運,
由順境轉入逆境時,就會引起人們憐憫,又由於他與我們相似,使我們
害怕會跟他一樣遭逢厄運,所以會引起我們恐懼。
                                                                               
不過這也看出亞里斯多德因為他出身於貴族的侷限,因此認為主角應該
出身於貴族(與亞里斯多德這階級的人相似),但他認為悲劇不是來自於
宿命註定的命運,而是來自於人犯了過失錯誤,則是一種不同以往的觀
點。
                                                                               
                                                                               
淨化說:
                                                                               
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探討裡,從情節的探討裡引入出有機整體的觀念,
從悲劇的心理效果裡,則有「過失說」與「淨化說」,「過失說」雖是
指悲劇主角塑造,他是一般人但犯了過失遭遇了不應有的厄運,而塑造
這樣的角色是要引起人的憐憫與恐懼心理;「淨化說」則是在延著這樣
的心理來談悲劇的效果。
                                                                               
「淨化」一詞是當時希臘常見的概念,用在醫療上指的是宣洩,宗教上
則有洗滌罪愆的意味。

他在《詩學》裡對於淨化的定義這部份的章節已經佚失了,主要是依據
他在對悲劇的定義最後一段話:「藉由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
到"陶冶"」,亞里斯多德用的這個字是「Katharsis」,有人翻作陶冶,
朱光潛則翻作宣洩,主要是依據他在《政治學》裡涉及淨化問題的一段
話:「音樂應該學習...為了幾個目的:1.教育,2.淨化,3.精神享受...
有些人受宗教狂熱支配時,一聽到宗教的樂調,就進入迷狂狀態,隨後
就安靜下來,彷彿受到了一種治療的淨化。這種情形當然也適用於受哀
憐恐懼及其他類似情緒影響的人。某些人特別容易受到某種情緒的影響,
他們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為音樂所激動,得到淨化,因而心裡感到一種
輕鬆舒暢的快感。因此具有淨化作用的歌曲可以產生一種無害的快感。」
                                                                               
雖然在亞里斯多德的論述裡,關於淨化一詞是語焉不詳的,但由此看來,
指的就是藉由對藝術的審美感受,使人得到一種無害的快感、使心理情
感得到陶冶、宣洩,回復身心的健康狀態,而且藝術所具有的教育目的,
更可潛移默化提高人的道德水準,這也正是悲劇的崇高目的與作用。
                                                     
----------------------------------------------------------------------
參考書目:
                                                                               
西洋哲學故事/威爾杜蘭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西洋百位哲學家/鄔昆如
西洋哲學史/鄔昆如
現代美學/劉文潭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
藝術的故事/E.H.Gombgich
課堂上的筆記、講義與心得感想


睿柏(RAYBO),Fri Dec 10 00:11:53 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