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比較一下究竟在思想、文藝層面上,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有多大的差別:
  古希臘羅馬 中世紀基督教
經濟 奴隸制 封建制
知識份子 貴族 僧侶
教育 全人教育 神學教育
思想 多元多樣 神學中心
信仰 奧林帕斯諸神 上帝
神格表現 人格化的神 充滿人性 理想化的神 去除人性
行為準則 人本 靈肉並重 聖經(神的話語) 禁慾(崇靈貶肉)
生活目的 現世幸福 來世允諾(天堂)
藝術形式 和諧 比例適中 寫實的 樸拙 不重形象
藝術目的 藉寫實表現永恆精神 傳達聖經教義
主要的文藝題材 宣洩的 官能的 人生的遭遇 聖經 讚頌上帝
主要的藝術類型 史詩 戲劇 繪畫 雕塑 建築 建築 聖像畫


由於基督教對待文藝的態度與柏拉圖在《理想國》裡的某部份思想一致,
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中世紀的社會模式與文藝規範幾乎是理想國的實現。

在西元第三世紀時,普洛丁(Plotinus,205-270)將柏拉圖思想融匯基督教
神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的概念,形成了「新柏拉圖主義」,帶有否定現實、
悲觀禁慾、在對神的信仰中尋找慰藉的特質。他將柏拉圖的「最高理念」
看作「太一」(也就是唯一的神),是宇宙一切的根源、真善美的統一體、
是純粹精神的。

由於新柏拉圖主義多方面與基督思想契合,因此在中世紀受到保留與深化,
將之附會到神學上闡發,基本上就是將真善美等同於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文藝活動不能違反上帝,但由於文藝是虛構的,就是說謊,就不是真理,
它挑撥情慾、傷風敗俗,所以應該予以禁止。

對虔誠的中世紀基督徒而言,世俗文藝是罪惡的。Eco在《玫瑰的印記》裡
描寫當時的神職人員受不了引誘,只好偷偷的閱讀亞里斯多德寫的喜劇,雖
然得到狂喜不已的快感,事後又深感懊悔,充滿罪惡感,於是又拿籐條嚴厲
的鞭打自己。

基督教會掌權後,有幾次大規模鎮壓文藝的運動,如第四世紀希阿多斯大帝
將羅馬帝國境內的希臘羅馬神廟建築與雕刻繪畫等遺跡摧毀;第六世紀於現
今法國馬賽區的主教亦下令破壞教區內所有的聖像,不過這時教皇格列高里
為神像辯護,認為通曉文字的人可以藉由文字了解教義,但不識字的大眾只
能由圖像來理解教義,因此這段辯護詞提供了基督教圖像發展的基礎。不過
在東正教會統轄的領地,「破壞偶像運動」持續了百年之久(726-842),而
對於圖像的論爭也僵持不下,如海爾里亞宗教會議於753年認為決不能用人
類的藝術表現基督的形象,圖像崇拜就是偶像崇拜;787年第二次尼西亞貢
宗教會議則又從古典籍裡找出論據為圖像辯護,終於到西元843年才終於廢
除禁令,允許製作圖像。

也因為基督教義是禁止崇拜偶像的,即使製作上帝、聖母、耶穌的聖像都不
行,雖然後來逐漸開放了,但也因此形成中世紀藝術的特色-幾何造型的裝
飾花紋、以小彩色玻璃與石頭在建築牆壁上製成的鑲嵌畫等等,製作的圖像
有如抽象的符號組合,有關人物的形象(大多是聖徒、耶穌、聖母)不可逼真
生動,因為製作聖像畫的目的是為了傳遞教義,而不是表現美感,因此切忌
讓圖像帶有感官想像,只許達到符號象徵的意義傳達功能,重點是知道這個
圖像代表了某段聖經情節以及那段聖經情節的意義,而非了解耶穌或聖母長
什麼樣子。

--------------------------------------------------------------------------
參考書目:

西洋哲學故事/威爾杜蘭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西洋百位哲學家/鄔昆如
西洋哲學史/鄔昆如
現代美學/劉文潭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
藝術的故事/E.H.Gombgich
課堂上的筆記、講義與心得感想

睿柏(RAYBO),Wed Dec 15 03:03:34 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