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近年來方興未艾,在90年代後與裝置藝術一同成為
現代台灣藝術環境中的顯學,這代表的是藝術品從「架上」
走下台座,將氛圍擴展到作品周遭的場域。在當代藝術的表
現中,藝術品越來越強調與人、空間互動的關係,所帶給人
的感受經驗,將不僅是提供人的視覺感受,對公共藝術來說
,所造就的是社群的生活經驗。
1992年立法院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施行細則」,強制性
的要求公共工程必須提出建築物造價的百分之一來設置「公
共藝術」,1998年文建會更頒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正
式為藝術「法治化」,雖不失為政府的美意,但有些公共藝
術品從決策到施行,離不開傳統由上而下的思考模式,創作
過程未有民眾的「公共」參與(雖然這絕非必要條件),完成
後卻造成社區的緊張關係,並未貼近民眾的生活,也造成審
美感受上的斷裂,無法引起共鳴。在藝術性與公共性兩者間
如何取得平衡關係,如何使龐大的經費不流於濫用,建立起
監督與評論機制,使民眾更有參與感與認同感,讓社區文化
在公共藝術的建置下成為在地的共同生活體驗,為公共藝術
常常在思考的課題。

幾個思考問題
                                                                               
然而,在公共藝術的探討上,牽涉到政治與金錢的問題,總
不免使原本純粹的問題複雜化,因此在這裡單從美學的問題
上進行討論,我們在這裡要問的是,「公共藝術」(Public
Art)與「公共設計」(Public Design)究竟有什麼不同?或
者該問的是,「公共藝術」與「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差別是什麼?從這問題所牽引出來的是,
「公共藝術」究竟是將「公共」「藝術化」,還是將「藝術
」「公共化」﹖如果我們特別將「公共藝術」從藝術世界裡
拉出來談,顯然是認為「公共藝術」有別於傳統藝術上米開
朗基羅在西斯丁教堂所作的壁畫,也有別於「將環境所見一
切都視為是一種藝術」的「藝術觀」,因為20世紀後半葉的
都市化所形成的市民社會有別於傳統宗教、君權導向的社會
,而是建立在民主、自由觀念下的現代化社會,也因此我們
不會將威權時代到處設置的蔣公銅像視為「公共藝術」,因
為在民主自由的觀念下強調的是社群的溝通關係,但也因為
「公共藝術」比一般的藝術品更強調「互為主體」性,使得
公共藝術更像是個「設計」,但「公共藝術」絕對不等於「
景觀設計」,也非在「景觀設計」的集合下,但亦互有交集。

    景觀設計與公共藝術的交集部份是都在關注人與所處的
環境問題,差別是景觀設計強調的是「改善」環境,著重的
是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在乎的是使用上的功能性與使用者的
娛悅;公共藝術強調的是「改造」(並非是使環境更便於使
用者使用)環境,著重的是引起使用者的再思考,公共藝術
的特別之處正在於創作者在藝術表現上具有「引導性」、「
擾動性」,是一種「菁英思考」(但絕非拒絕對話),藉著提
出議題來衝撞既有模式,這裡所說的衝撞並非是一定要造成
與社群的緊張關係,而是社群面對作品的全新感受,這種感
受的可能與影響無可界定,也許是新奇、舒適,也可能是一
種歷史文化的叫喚。
                                                                               
景觀設計可以為了服務群眾,在同樣的條件與環境下重複製
造,而公共藝術卻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在每次的製作過程
,都可能提出新的思考。這裡並不是說景觀設計不提出思考
或說公共藝術不注重使用感受,而是著重點的不同而有輕重
程度的差別,一個好的公共藝術會兼具景觀設計的功能,一
個好的景觀設計也會有公共藝術的思考深度。
                                                                               
兩者最大的不同也就是「公共藝術」為何是以「藝術{介入}
空間」,因為它提供的是以一審美觀點或議題「切入」社群
空間,並非只是為了「美化」環境而已。另外,與社群網絡
的溝通性格也是公共藝術所強調的,它不同於景觀設計的使
用性質,而是以與社群對話為目的,像過去公共藝術的問題
就在於,將現成的藝術品置放到公共空間,不僅形成視覺上
與行走上的阻礙,也無法與空間環境達到「互為主體」的「
溝通對話」,變成一種「瞻仰效果」。當然公共藝術的「互
為主體性」並不是對每個人都能成功的達到對話目的,只是
它相對於景觀設計,並不強調使用目的;相對於一般藝術品
,更強調溝通對話的個性。

公共藝術與景觀設計的相異點:

 景觀設計 公共藝術 
 主要目的 改善生活品質 改變生活態度
 主要功能 美化環境 創造社群的思考方向
 創作者的著眼點 親近使用者原則 議題導向
 使用者的著眼點舒適、便利、美觀  開創性,前瞻性
 主客體的關係 重視對客體的改造 重視對主體的影響
 創作者與社群的關係 向下尋求最大社群的認同 向上引領社群的尺度拉距
 社群與作品關係 使用它 與之對話
 作品與環境的關係 融入人與環境之間(引起愉悅) 介入人與環境(引起關注)
















兩者的共同點都是關注人與環境的問題。

在這張表中是將公共藝術與景觀設計的相異處突顯出來,公
共藝術與景觀設計雖然都是從環境著手來改變人與環境的關
係,但前者以開創性、提出議題,來改變社群的生活態度,
而景觀設計則注重使用者的便利與舒適來美化環境。
                                                  
從公共藝術本身的角度來說,可再分為三個主要的面向:
                                                                               
(1)公共藝術的本質探討—探討公共藝術的美學、價值、作
     用、效果等等,建構出公共藝術的美學體系。
                                                                               
(2)公共藝術與人的關係—從主體來探討公共藝術對人的影
    響、社群與公共藝術的聯繫關係、創作者的理念如何與
    社群取得平衡、探討觀賞者的感受問題、或創作者的創
    作問題等人與公共藝術的各層面問題。
                                                                               
(3)公共藝術的客觀環境—從客體出發來探討公共藝術的環
    境與空間等各客觀條件的問題,從歷史脈絡、各地區文
    化、制度、作品等來探討公共藝術,並對空間、藝術品
    所處的場域、甚至是社會制度等各層面作探討。


雖然,「公共藝術」顯然與「景觀設計」有著不小的差距存
在,事實上「公共藝術」不必然代表著就是製造人工物件,
如雕塑、壁畫、空間裝置、馬賽克磁磚或造型燈飾等等,它
也可以是搭建一個舞台,使人有地方活動、進行隨興表演。

近年來亦有人提出「公共傢俱」的概念來進行「公共藝術」,
使所謂的「藝術品」不僅止於觀賞性質,且更具有實用功能,
如在適當的地點設置桌椅。

也因此,公共藝術與景觀設計的創作概念實是可以相容的,
當然,這裡討論的僅是兩種相異又可互補的創作理想,不過
在申請某個政府發包的工程企劃案時,經費與名目上就未必
在乎如此劃分了。


睿柏(RAYBO),200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