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10/4                                                                              
教授:楊明昱
課程:類型電影(II)  
電影:搜索者(The Searcher)
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
出品年:1956
攝影:溫頓霍克(Winton C . Hoch)
編劇:法蘭克鈕金Frank S . Nugent根據Alan Lemay 的小說改編
演員:約翰韋恩John Wayne       飾演伊森
      傑夫利亨達Jeffrey Hunter 飾演馬丁
      娜坦麗華Natalie Wood     飾演黛比






                                              
類型電影泛指商業影片,因為業界會對電影作出分類主要是商業因素的考量,
吸引市場的族群進戲院看電影。商業電影中的人物多為刻板化、公式化,行為
模式可被預測、期待,人物較無深度。
                                                                               
但商業電影亦有可觀有趣之處,如「熱情如火」這部電影因為它敘事簡單、人
物鮮活,所以觀眾也較容易印象深刻。
                                                                               
本週探討的是西部片,以「搜索者」(The Searcher)這部有點顛覆傳統西部片
的電影為探討主題。
                                                                              

                                                                               
傳統西部片中的印地安人都是壞人,充滿種族主義,西部片中的被奉為「民族
英雄」的人物如卡斯達,射殺印地安人,甚至還有屠村的行為,其實與白人眼
中「可惡的印地安人」行為無異,卻被白人視為英雄人物,這種對種族的意識
型態後來的電影工作者有逐漸的在反省,如1956年的「搜索者」,這部片算是
西部片晚期的作品,裡面有許多對傳統西部片顛覆的地方,不過對於種族的界
線與迷思這部片還不算有完全的打破,一直到1970年的電影才有真正的反省,
但這部片仍點出卡曼其酋長「刀疤」為何殺人--但片中並無演出印地安殺人的
場面--並演出白種軍隊屠村的暴行,算是對歷史作了翻案。
                                                                               
但片中仍對原住民有某種偏見,如伊森發現被抓走的黛比已被同化為原住民一
族的事而要殺掉黛比,他說這叫生不如死,片中對於馬丁娶了印地安女子而大
加羞辱嘲諷,讓馬丁一腳把「Look」踹開。
                                                                               
西部電影這種類型的電影對現代來說幾乎已宣告衰微,西部英雄開始沒落,除
了不能再以原住民為攻擊對象外,還有英雄形象隨著時代的社會變遷已逐漸被
打破,傳統的英雄騎著馬伴隨著夕陽消失在沙漠的一端,已被車子的出現而取
代,開著車的西部英雄在西部片中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傳統的西部英雄有幾個形象:孤單、不會有家室、避免家庭的羈絆、正直凜然
等等,但「搜索者」中的伊森雖然仍保持著孤獨滄桑的英雄形象,但其個性更
為複雜,不再是那麼鮮明刻板,雖然他英勇、果決、堅毅,但電影中許多情節
甚至表現出他是個偏執帶點瘋狂的人,如鞭屍、射殺牛隻讓印地安人在冬天時
沒有肉食來源、剝下死去的印地安人頭皮等等。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obsession」正是形容這種近似偏執著迷的瘋狂狀態,許多
故事正是被這種obsession的力量所驅使著進行,如白鯨記,而這股力量亦推動
著伊森花了五年時間執意的要找到被印地安人擄去的黛比,關於目的是什麼與
目的的意義幾乎已不重要而逐漸消失,最後所剩的只是達成目的的這個行為。
                                                                               
這部片的開場與結尾非常的重要,影片開始時在傳統的民謠歌聲中,一道門緩
緩的打開,女人走出來,看到打仗多年的伊森回家而興奮的呼喚著,結尾時則
是在故事中因被印地安人破壞的家庭終於因團聚而回歸祥和,於是一道門緩緩
關上,伊森離去,繼續一個人開始他流浪的旅程。
                                                                               
英雄被塑造成總是滄桑的,無家的,尋找黛比的行為並非為了享天倫之樂,反
像是一種復仇舉動,甚至超脫了報復,變成了一種「使命」--為了找而找的行
為,伊森最後並不回歸家庭,這種家庭與流浪的對立,由個人的自由不受羈絆
來突顯英雄是與常人不同的形象,開頭的歌謠內容也對此作了呼應:
                                                                               
  What makes a man to wander∕一個男人為何流浪
  What makes a man to roam∕一個男人為何漫遊
  What makes a man to leave room and board∕什麼讓一個男人離開住所
  And turn his back on home∕背離家庭
  Ride away...∕離去
                                                                               
英雄不屬於家庭,甚至也不屬於社會規範,他在片中與長官衝突、與同儕不合、
帶著新鑄造的錢幣(可能是非法來路不明的)、對入隊的宣示禱告感到不削、對參
加喪禮感到不耐煩、與婚禮格格不入等等,都明白表示他無法被社會化所馴服,
(若英雄還被社會教條所牽制,還能叫「英雄」嗎?)但一方面他能力卓越,得過
軍人的勳章,在眾人間處於意見領袖的地位,後來的好萊塢英雄幾乎都是本著西
部片的英雄原型去塑造、分裂、或顛覆英雄的形象而來。
                                                                               
若以結構主義探討西部電影,則有許多二元對立的觀點,如家庭/流浪、白人/印
地安人、文明/野蠻、體制化/桀驁不馴等等。
                                                                               
搜索者中女人的地位非常的重要,她們在片中所扮演的職位與人際關係中的角色
亦是值得被探討的。
                                                                               
文化的不同對於某種形式的主題會不斷的反覆被傳述,如中國就很喜歡提到微服
出巡這件事,而西方總是有著千方百計要去救/找「公主」(不一定是女的)的故事
發生。
                                                                               
就神話觀點,透過神話去想像式的解決生活上無法解決又不斷發生的問題,是一
種療傷功能,若問題已獲得解決,還需要不斷的去述說它嗎?而現代不斷的去製
造想像的電影工作者亦如是,電影中的年代其實是為了反映給當代的人看的,如
「搜索者」是1956年出品,而片中的劇情則是1868年的德州,這表示片中所描繪
的世界,它的問題仍是存在於1956年的時空之中,是需要觀眾去思考反省的。
                                                                               
                                                                             
其他摘要:
                                                                               
‧電影中「誰會死」是很意識型態的事,侏羅紀中被恐龍吃掉的人分別是黑人、
  律師、貪心的科學家--始作俑者蓋公園的資本家並沒有死。
                                                                               
  為何死?為何不會死?亦與觀眾認同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小孩不會在這類型的
  電影中身亡,而資本不死,反應中美國對資本主義又愛又恨的矛盾困境。
                                                                               
‧恐怖電影中死的是誰也是有趣的問題,為何都是女孩被殺?我們可以發現以下:
  怪獸(惡魔、壞人)/攝影機/觀眾是同一視角,藉由攝影機的運作製造追殺女孩
  的主觀鏡頭,結果觀眾認同的不是那位可愛的女孩,而是那位怪獸,電影中製
  造的是觀眾嗜血與性的慾望。
                                                                               
‧在當時認為自然寫實的表演方式,可能在二三十年後感到可笑與做作。
                                                                                

延伸閱讀:
                            
關於「搜索者」這部片可以參閱沈曉茵寫的影評:
http://www.ncu.edu.tw/~eng/FilmCenter/database/art&ideology/searchers/searchers.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