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名稱:「2002美術高雄 游牧‧流變‧擴張」
展覽時間:2002/11/07~2003/03/02 作品:異鄉人,失神
作者:龔義昭
媒材:木材
尺寸:大略是6m x 2.5m x 3.5m

  異鄉人,失神(作品內部) 


文/洪健元

前言:
                                                                               
《異鄉人,失神》是一件形式貧乏的作品,也正因為如此,使得觀者能在
其中作最大的模擬想像,在與外界隔絕的場域中,情緒可獲得沉殿,在
這拘束的空間裡,精神可以自由想像,雖然形式上沒有太多訊息與意義
被承載,卻因為主題意含的指涉,使得主體對客體的詮釋有無限可能。
當創作者把這怪異、巨大、簡樸的物件擺設在展場、破壞這空間的場域
、自成一隅時,使得它不僅顯眼,甚至「礙眼」,而這「礙眼」的「怪
異」形態,則是來自於它如木箱般卻又龐大的外型,與在其所置身環境
中的歪斜擺設。
                                       
 《異鄉人,失神》作品外部

它像一間儲藏室,但裡面卻只展示「空間」,使得這件作品既破壞外在
空間又建構內部空間的組織秩序,而在感受上,顫動/昏眩/壓迫/孤寂/穩
定/安全/秩序/理性/溫暖/…並存。雖然簡單的造型裝置可帶來多重的感受
,當然也可能是強烈的無聊感─這種無聊感來自於無法從藝術品上直接
找到可供追尋的文化意含,與形象簡略無法經由意識去閱讀的造型語言
─不過,藝術家是不對此負責的,畢竟作品完成之時就已脫離創作者的
掌控而獨立存在,當作品無以名狀時,意義必須被觀者自己創造,當它
以「去美感」的方式跟歷史文化的積累裂斷時,藝術的表現則取決於觀
者的感受力與想像力的豐富與否,也因此我試圖透過拆解這件作品的外
在形式,來構築自身感受的內在意含。
                                                                               
                                                                               
                                                                               
初探「異箱」:完全密閉或流動聯繫?
                                                                               
這是一個全為木材所組合而成的作品,外觀看來有如一個龐然大物的巨
大箱子,內部的四個面則是由整齊劃一橫列的長方形格子所組成的房間
,這些長方形格子彷彿可以放置物品一般,觀者在箱子裡是被一層層的
格子所包圍著。
                                                                               
房間裡的天花板上有一個昏黃的小電燈泡,正面有一道「門型的洞口」
可供人進入,因為這道「門」並沒有可供開啟與關閉的門板,對這件作
品來說,它提供了什麼樣的方式使觀者進入作品之內就會形成不同的藝
術語言─若是有扇門作為內部與外部的阻隔,使觀者必須有個開、關門
的動作,進入裡面後將會形成一個完全密閉的空間─若沒有門板作為阻
隔,帶給人的是「進入內部並可隨時與外界保持流動的聯繫」。「完全
的密閉」與「隨時流動的聯繫」這兩種不同的語彙,在「完全密閉」的
狀況下,可能讓人感到更加的安全,但亦會造成更加孤立的恐懼,而這
件作品並未加上門板,呈現出「隨時流動的聯繫」,洞口只是一個橋樑
,作為內與外的通路,有如隧道引導人們進入洞中,並引起觀者窺探的
興趣。
                                                                               
                                                                               
                                                                               
初入「異箱」:從位移到失神
                                                                               
一進入這房間,可以看到昏黃的光線配合著褐色的木頭材質所散發出來
的暖色調與氣味。在微弱的光線照射下,隨著腳步的移動,房間四周所
圍繞一層層的格子邊框,與格子內的明暗對比產生了些微的變化,令人
有種視覺上的幻覺,甚至是暈眩之感,至此,達到了作品所要傳達的「
失神」狀態。原本固定在牆上的方格隨著腳步的移動與光影的變化,那
些格子彷彿動了起來,雖然感官傳遞了光影變化的訊息,使格子的縱深
產生了位移的錯覺,而意識與經驗卻告訴我們,這是固定不動的,因為
違反經驗原則。這變化是微妙的,因為昏暗曖昧的光線,降低了視覺的
明晰度,而且在這「箱內」可供人轉寰的空間並不大,限制了我們視點
可移動的範圍,使得光影變化的錯覺隨著視點的有限移動降到最低,而
觀者持續的移動腳步與視點,環顧四面並不斷的與作品產生困惑-人動→
光動→影動→箱動─動了嗎?其實除了人的「位動」之外,環境全都「
未動」,每個客體的動態都圍繞著人的主體產生連鎖的因果關係。
                                                                               
                                                                               
                                                                               
「異鄉」的交互指涉:這是空的!?
                                                                               
這件作品並不單純要以包圍觀者的形式來製造感官經驗的顫動,龔義昭
藉由這怪異的巨「箱」,來喻意異「鄉」人的主題。在作者的作品說明
中寫道:「異鄉人活著,失神的站在黃昏中」是故,頭頂上的電燈泡甚
至是夕陽的象徵,藉由昏黃的光線引起觀者的隱晦情緒。作者使用抽象
的語彙不斷的指涉現實環境,而這大量具有層次感的格子緊密的列於四
周,包圍住觀者,形成理性秩序的壓迫感,似乎使人聯想到異鄉時面對
這陌生的社會秩序所感到的衝突,而周圍的一堆空格子,亦不禁讓人感
覺到希望與荒蕪,因為「空」的格子可意味著「失落」了某些事物,也
代表著準備「放入」新或舊的事物,象徵著對過去的聯想,與未來的各
種可能。
                                                                               
由於這件作品需要的是觀者的主動參與,若只是在門前窺探,就無法與
作品互為主體。作品的內部四周只有空空如也的格子,格子裡亦不陳設
任何物件,或者應該說,「空」就是「異箱」裡所擺設的「物件」。裝
滿了「空」的格子並不承載任何訊息,但正因為如此的「空泛」,造成
了思想的各種可能,引起觀者精神的游牧狀態-究竟為何而空?空的是什
麼?空洞是作品所要表達的?亦或另有含意?填滿在這佈滿四面牆壁「
空間」的,是流竄的光線與影子,還是觀者自身所感受的時間經驗?「
異箱」是在展覽空間中所擺置的「空間」,「異箱」內又是另一道「空
間」,在「異箱」裡又存在著許多格子劃成的「空間」,人不斷的進入
各個空間之中,在這辯證的過程裡,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在「空」中被
彰顯出來。
                                                                               
                                                                               
                                                                               
一個失神的世界:對異箱/異鄉的現實與想像
                                                                               
觀賞者脫離現實環境,在異箱成為了獨立的個體,與周圍的「空間」「
空格」互相觀照,時間是確認自己存在的質素,而又要如何感受時間流
動的精神狀態,則是藉由在異箱中自我對當下變化的體察,在隔離現實
的面「壁」觀照下進行沉思,進而從感官的「失神」游移到精神意識的
「失神」。
                                                                               
雖然失其神,卻能游其魂。這裡所要失的「神」,代表著主意識清醒的
理性狀態,在這樣的理性下,精神是被侷限、壓抑的,除非待主意識稍
作鬆懈、甚或沉睡後才會釋放出來,也因此「失神」的人,卻代表著他
進入了「忘我」、無拘無束的自由精神世界。為何人要忘卻現實之我,
使意識遁入精神世界游離呢?在「異箱」內所要模擬的,正是對於「異
鄉」的指涉,這裡所要塑造的正是一種面對現實矛盾與衝突所採取的回
應方式─精神迷離的狀態。
                                                                               
在視覺被顫動的恍惚中,隨著移動,感官無法確認周遭環境被光影瀰漫
所湮沒的本質,隨著逐漸適應異箱裡面的空間環境,觀者的知覺感受亦
穩定下來,而模擬想像又時時被提醒的指向「異箱」與「異鄉」的構連
,藉由交互指涉以產生共鳴,這種帶有指涉的意含,卻由極簡的形式所
造成的不確定性,使得意義往多重可能發展,首先藉由感官的顫動,在
精神鬆懈的狀況下,引發出對環境的不確定感所帶來的自由想像,這種
想像是面對現實環境的矛盾與衝突所造成的,新鮮而陌生,身處其中卻
又感到疏離,這種翻騰不已的複雜思緒,是藉由在異箱裡的移情作用,
來作為對異鄉想像的精神投射,而這正是作者從現實的異鄉心緒裡所創
造出來的現實異箱,這現實異箱所要創造的是一個精神世界,對觀者來
說,是從現實的「異箱」到想像中的異鄉;對作者來說,則是從現實的
異鄉到想像中的「異箱」,最後所創造出來的現實「異箱」作品。不管
是現實的異鄉或者是想像中的「異箱」、現實的「異箱」或者是對異鄉
的想像,在一連串的交互辯證組合中,在異箱/異箱中唯一不變的立足點
是,即使身體在各個殊異的空間中位移,卻遠不及精神所能游離的更遠
─一個失神的異鄉人。
                                                                               
                                                                               
「異鄉」的時代氛圍:
                                                                               
《異鄉人,失神》就形式而言,是一件極限主義的作品,以材質還有少之
又少的造型內容使藝術成為物件自身。近年來亦有其他運用極限主義風
格與簡單材質的創作者,如陳浚豪在他的作品《潛在氛圍》中,利用密
集排列的圖釘與光線的投射造成觀者的視覺上的顫動,這種以引起視覺
刺激為目的的觀念可從歐普藝術的作品中找到軌跡,到當代更融入了裝
置藝術的觀念,作品除了帶來視覺的感官經驗外,還要使人與空間展開
對話,這兩位創作者都試圖利用光線與物件的材質還有觀者視點的移動
,造成作品產生新的光影變化以達到觀者與作品的對話,進而突破形式
的固有疆界,使作品無法在第一眼就蓋棺論定,觀賞的重點則是在移動
的過程中,才能達到互為主體的效果。與陳浚豪不同的是,《潛在氛圍
》要觀者繞著作品移動,而《異鄉人,失神》則是以作品來包圍觀者,並
用水平與垂直的木板組成的幾何造型給人一種秩序與靜穆的力量,亦可
使人在幽閉的空間裡產生穩定與安全的感受。
                                                                               
由於許多當代的藝術作品以展覽時間為其生命周期,並在各展示地點游
牧棲息,也因此藝術創作越來越注重作品與場域間的關係,所謂的「場
域」,指的是作品所處的空間,而「氛圍」則是指作品所處的空間所能
帶給主體的感受。關於氛圍的製造,除了使用物件的材質所帶來的感受
外,更常利用的是光線的效果所創造出來的經驗空間,也因此許多藝術
作品為形塑自身的氛圍,必須跟展覽單位爭取獨立的展示空間,以避免
和其他作品在場域上產生衝突,而《異鄉人,失神》所展示的作品外部,
以自成場域的方式破壞周遭場域的協調感,在隔絕外界干擾的狀態下創
造出自己內部的氛圍,它在展示空間被展示的同時,它也構造出自己的
展示空間,當大部份的藝術作品都要求與環境的互動以達到最好的氛圍
效果時,這件作品卻有如芒刺一般,刺在藝術的展覽場域上。
                                                                               
                                                                               
                                                                               
結語:
                                                                               
在現代都市化的社會,人們往往必須為了工作或求學,在社會化過程中
四處奔波遷徙,進入異鄉後所環顧的四周,是疏離、格式化的社會階層
,有的人在裡面可體會到安全感,有些人則會感到孤立與壓迫感,而故
鄉與異鄉的鄉愁則在人與環境的移動中逐漸根植,伴隨著流浪性格而生
,這種流浪性格是為了追尋理想中的生存方式,表現出工具理性下的精
神自由。在龔義昭的作品中,我們作了一次旅行,空間與空間轉換的過
程與觀照裡突顯了主體當下的存在,而在作品的「空」與觀者的「動」
中,《異鄉人,失神》留了一道洞口,讓我們在「異箱」裡還可以再次觀
照外面的世界─從那裡進來,就從那裡離開。

     《異鄉人,失神》從作品內部向外望                              

原文刊登在《大趨勢》藝術雜誌冬季號第7期(2003.1),圖片引用自龔義昭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