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美與依附美的區分(流動之美與固著之美):

自由美指的是自然美,然而依附美指的是以一目的概念為前提,規定著此物應當是什麼。依附美在康德的例證中,指的是一個人的美、一匹馬的美、一座建築的美,是一種應用的鑑賞判斷。

康德大部份的篇幅都在談論自由美,以及目的概念對自由美的純粹審美判斷的損害,因此康德是崇尚自由美而貶抑依附美的。

自由美與依附美的區分篇章出自於審美判斷力的第三契機,第16章節-﹝使一個對象在某個確定概念的條件下被宣稱為美的那個鑑賞判斷是不純粹的﹞這可以在聯經出的《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的第68~77 頁找到。

康德美學影響到形式主義,理由在於形式的純粹性,為何形式的純粹性會影響形式主義呢?因為康德認為純粹的形式可以帶給人自由的想像力,不受任何目的概念的限制。

然而康德所謂純粹的形式指的是自由美,也就是自然美,對康德來說,自然美要高於藝術美。

康德對藝術的認知並不脫當時的古典寫實的藝術作品,所以他才會在談到自然美與藝術美的比較時說道,藝術美要嘛是對自然的模仿,直到騙人的地步,於是被認為(或裝作)自然美而起作用;再不然藝術美就是故意地明顯針對我們的愉悅所作的藝術...藝術只能通過其目的,而不能在它自己本身引起興趣。

因此我們才可以很肯定的說,對康德而言,他重視自然美高於藝術美,重視自由美亦高於依附美。

這可以在第42章節-﹝對美的智性的興趣﹞(p.153~159)找到答案。

18~19世紀初的藝術風格正由洛可可轉到新古典主義,藝術表現仍以模仿自然的風景畫與歷史畫為大宗。在學院裡,線條與色彩的論爭也越演越烈。但基本上仍不脫離picturesque與sublime的基調。而最被看重的尤其是sublime的表現,如普桑與羅南的作品從對大自然的描繪中體現sublime的意境。

sublime-崇高、昇華、壯美、雄渾-一直是個古典而重要的議題,也被李歐塔、葛林柏格用來作為現代主義的藝術策略,康德也針對崇高做過詳細的分析,而他就是以大自然為證來分析崇高概念的。崇高被拿出來談,因為康德認為它有別於純粹形式的審美,因為對象強大的力,造成人的理性與概念與之相抗,而能將人引領到一道德性靈的提升。

另外他對於藝術的分析就不多作介紹了,要注意的是他亦將藝術分為自由的藝術與雇傭的藝術,自由的藝術後來也就發展為現今所認知的「純藝術」,不過也蠻多人將對於純藝術的認知作為整個藝術世界的認知就是了。

另外康德也統整分析了天才概念,這裡就不多說了,崇高與天才所帶有的非理性色彩,為浪漫主義思潮(或藝術的表現主義)奠下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康德對於審美純粹性的探索,建立了藝術場域的自主性開端,推動往後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兩大支流-形式主義與表現主義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去越出古典範疇,最重要的就在於純粹性所引發的自由概念,而崇高、天才則帶來對非理性的關注與超越的價值。

康德的思想迷人之處,則在於他雖然嘗試將所有概念統一在理性之下,但在思辨的過程中,卻承認天才、自由、主觀創造、人性尊嚴等非理性概念,所以《判斷力批判》雖從理性為始,最後卻以人本為終,強調人的意志、自由、尊嚴,將審美活動提高到人道精神的層面,回歸到他對人世的關懷,在啟蒙思想的理性氛圍下,他代表了一個轉折,浪漫主義運動於焉興起,最後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新時代的來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