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巴克─百轉千迴 刻劃原鄉

烏巴克

文/攝影/洪健元

進入茂林風景區後,即可在入口不遠處看到一座地標,上面用鋼製成三隻栩栩如生的紫斑蝶,底下以蛇與蝴蝶的活潑造型寫著「Da ma Svon vongo(意謂著『蝴蝶的家』),這就是烏巴克(U.Ba.Ke,漢名陳萬德,1965-)的作品。烏巴克說,為了使紫斑蝶身上的色澤更為飽滿,所以他採用汽車的烤漆顏料來描繪,很貴,但值得。

 

    烏巴克,是一位出生於茂林的魯凱族頭目,目前擔任茂林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自1998年自組工作室至今,已在台灣多處旅遊聖地留下他的創作紀錄,如早前嘉義的主題咖啡館「伍角船板」、阿里山的茶山民宿、台中雲海香草餐廳等等,都是由他建造出其景觀工程與室內設計;他常使用廢棄的材料如廢鐵、漂流木、磚窯廠燒壞的磚頭等進行創作,使之表現於富有現代感的裝潢設計、公共景觀、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各式創作上,帶有粗獷的野趣,以及豐富細緻的紋理,融合原住民的文化精神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彙。烏巴克也製作了不少工藝品如髮簪、記事本、桌椅、刀具、飾品,這些作品都標示著他以血汗刻劃的創作歷程。

擺在烏巴克工作室裡的造型桌椅 


輾轉刻苦的創作之路:

    烏巴克在求學時開始了離鄉背景的流浪生涯,他先到台東完成中學學業,然後到了台北的高職念電工科,一路半工半讀,畢業後就在各個建築工地流轉勞動,除了配接水電外,也擔任鐵工、木工,興建過台電大樓,也待過長榮貨櫃。然而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這段期間,他未曾停止過從小就喜愛的繪畫。烏巴克從小就自學素描,他可以很精細的描繪出物體的形象,從鳥類的羽毛到祖母手上的刺青與皺紋,他都能專注的一筆一劃勾勒出來。在素描的鍛鍊下,培養了他敏銳的觀察力與造型的能力,奠下創作的基礎。但也因為對藝術的興趣,促使他開始自我懷疑:「我究竟想要做什麼?」


26歲時,他來到了屏東投入園藝造景,一來基於電工的技能使他能很快對工作上手,二來他也可以學習到景觀設計。然而,烏巴克仍感覺到這離他所想望的還有段距離。隨著公司到處做工程,他看到了不少的公共藝術與雕塑,他發現到景觀設計得再漂亮,終究也僅是藝術品的陪襯。一件件的藝術品,不斷衝擊著他蠢蠢欲動的心,在一次進行某座公園的景觀工程時,看到了一座原住民立像,烏巴克驚覺,這就是他畢生以來想要做的!於是他毅然決然的回到茂林的魯凱族部落,也加入了教會,在28歲時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與文化精神,開始全神投注於原住民藝術文化的創作中。

 烏巴克

然而,要走自己的路、創自己的人生,並不是那麼容易。一開始,他拿著美工刀自學雕刻,製作具有原住民風味的髮簪,以此換取微薄的收入,烏巴克說,那真的很捨不得,因為他很用心的為每個髮簪設計不同的造型,常常劃破手,然而一天最多只能做六個,利潤卻很低,但為了維持生計也沒辦法,他只好以「至少這東西還有人要」來安慰自己。到了第二年,連僅有的小貨車也賣掉了,但他仍不放棄,開始撿些木頭來學做木雕,一樣抱持著苦幹的精神,一邊做髮簪、飾品之類的工藝品,一邊摸索木雕技巧,但生活卻是越來越吃緊,又這樣過了一兩年,他幾乎快撐不下去了,於是開始思索,假如真的想走雕刻這條路,是否該去找個雕刻工作?烏巴克笑說,他差點真的到佛光山腳下雕佛像了,但終究還是咬牙撐了下來。

 

1997年時,他又進一步去學皮雕,這段期間他也往返屏東,跟一位將羅漢雕得神氣活現的師傅請教,於是他的雕刻技術越來越好,不過到1999年,也是他最苦的時候,三餐幾乎沒有著落,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到了結婚紀念日,卻連買個小禮物或吃好一點的錢都沒有,只好畫了張素描送給妻子SaVe(謝秋美)。幸虧SaVe的支持與體諒,她甚至也投入了琉璃珠與皮雕創作,一起為家計與原住民文化努力。

 烏巴克作品《靜》

2000年時,烏巴克終於等到展露頭角的機會,屏東縣舉辦了一個原住民木雕獎的比賽,已走到山窮水盡的他,連運送作品過去參賽的錢都沒有,在朋友的支助下,他不負眾望的以作品《靜》拿下浮雕創作第二名。在這件作品中,烏巴克巧妙運用木頭的紋理,使之轉化為水的波紋,形成幽遠的意境,再以簡潔有力的刀法刻出雅美族的獨木舟,並使船身配合整體畫面的水紋方向,製造出線性透視感,再塗上飽滿的色彩後,強烈的立體感使獨木舟看起來彷彿要「破畫而出」,並與只略為加工處理、以原木色彩呈現的水紋背景虛實對映,將技巧與自然的融合做了最佳的詮釋。這件作品打響了烏巴克的名氣,從此否極泰來,不僅展覽應邀上門,工作也接踵而至,經濟才得以好轉。

 
在轉折中激越藝術的火花:

縱觀烏巴克的藝術創作,題材多從原住民文化精神著手,內容以百步蛇、百合花、陶甕、太陽、族群人像等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為主要元素,對他來說,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不是創作的包袱,而是有待開發與轉化的材料,他必須運用向外習來的技術,融會來自於西方、甚或漢人社會的藝術表現,經過他對固有文化的再詮釋,才能賦予文化圖騰新的生命力。當然,新開創出來的圖騰樣式也有不被傳統觀念的族人接受的時候,不過這個壓力遠低於烏巴克面對生活家計的苦境,以及試圖超越自己藝術成就所花費的心力。

 
烏巴克作品《領袖》  

《領袖》(2004)

                                                                               

烏巴克以「熊鷹」的形象,象徵著領袖的精神。對烏巴克來說,

鷹是鳥類之王,飛在高空中,有如所有動物的領航者一般,而在

魯凱族的傳說中,台灣珍稀的猛禽「熊鷹」,具有神秘的力量與

神聖的地位,它不僅是台灣鳥類中最雄壯者,更是羽化的百步蛇,

擁有與人同等的靈性,熊鷹的羽毛亦如百步蛇的花紋,具有榮耀

的象徵,只有領袖、貴族、具有貢獻的人,才有資格佩帶鷹羽。

                                                                               

這件皮雕作品在烏巴克特有的刻劃下,使得牛皮材質亦能雕出羽

毛的輕柔感,層層疊疊覆蓋的羽毛更顯出精微的雕工。而微微捲

曲的羽尾、堅硬的喙嘴與銳利的眼神,讓這隻熊鷹帶有狂傲不羈

的感覺,亦讓人感受到,原本單純的皮革呈現出軟硬兼具的多樣

質地,細緻的壓克力上色功夫更使得熊鷹躍躍欲飛。

                                                                               

                                           


烏巴克的學習溪徑是曲折的,然而在每個轉折都可以看到他對人生方向的堅持。他使自己隨時處於學習狀態,讓過往努力的痕跡不致於白費,例如他對於鐵、木等材質的運用與敏感度,來自從事勞動工作的訓練,使他掌握了運用各式各樣勞動工具的技術;在製作髮簪的那段時期則激發了他的創意潛能,由於那時每天要設計五六種不同的圖案,幾年的磨練下來,使他現在面對設計,隨時都能跑出好幾種造型可以靈活運用,不僅如此,烏巴克明瞭到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獨特性,最直接的作法就是創作屬於自己的特殊工具,所以他也擁有許多自製特有的雕刻刀,必要時,他也會拿醫生用的手術刀來雕刻。

 

正由於他勇於開創與腳踏實地的苦幹精神,使他現在涉足的領域從工藝飾品到公共藝術都能應付自如,現在又為了突破木、石等媒材的限制,將觸角延伸到金屬工藝上,他指著一旁正在進行的公共藝術作品說:「這是雞,」然後秀出腕上自製的手環說:「這是蛋,目前雞正在孵蛋,然後蛋又會生出新的雞,雞還會長大,然後再下蛋」對他而言,目前必須製作公共藝術及工藝品來維持生計以及研發創作的成本支出,然後才能逐步延伸他的創作領域,為他拓展財源,以支持他的純藝術創作。

烏巴克自製的手環 


文化再生的使命:


對當代原住民藝術家來說,他們幾乎都負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不僅涉獵當代藝術,也致力於轉化原住民象徵語彙,並對當代原住民於社會中的處境提出批判。烏巴克曾在台南的原住民文化會館展出一件裝置作品,地面上滿是垃圾與殘破的獵槍,垂釣而下的狩獵繩套高懸著一只高跟鞋,象徵著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文化受到漢文明的破壞,原屬於狩獵文化的山林變成了觀光客製造垃圾的場所,這件帶有嘲諷意味的作品,是烏巴克對漢文化建構起來的社會最強烈的控訴。面對原住民於社會中實屬弱勢的處境,烏巴克則以一種樂觀而詼諧的口吻說:「體制從那裡箍制,文化就從那裡萌發!」

 王者之座      烏巴克 擺在工作室裡的造型椅       烏巴克與學徒索忍工作一景


烏巴克 擺在工作室裡的《王者之座》 

《王者之座》(2004)

                                                                                

    這兩張以楠木製成的椅子,是烏巴克利用魯凱族的原始圖騰,以浮雕的方式將具有神聖象徵的百步蛇與太陽紋分別刻於椅背與椅面上,代表此椅座所具有的崇高意義。

                                                                               

在設計上,《王者之座》是利用折疊椅的槓桿原理組成,以三支椅腳支撐整體重量,使得厚重的材質看起來不失靈巧,而狹長的椅背與低重心的結構,讓整體造型有挺拔立於大地之感。另外,在椅背上的浮雕,除了圖騰意義,還兼具按摩背部的功能。

                                                                               

椅背上的圖騰,是百步蛇與人頭結合的人物造型,具有菱形蛇紋與男性抽象化性徵的是「王座」,而圓形蛇紋與女性性徵的則是「后座」。整件作品的雕工以簡潔為主,構圖對稱平衡,並保有原木的材質感,使這件作品不僅具有傳統圖騰的精神意義,亦是烏巴克別具巧思的抽象化表現,讓人感覺粗獷而不失素雅、穩重而不失趣味。

 

近年來在原住民意識抬頭、強調在地文化下,烏巴克與SaVe長期投入在原住民藝文創作的努力也受到了地方的重視與肯定,現他們在茂林鄉推動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教育,努力將習來的技術與知識傳承給下一代,擔負起傳承的責任。烏巴克說:「我一直以來想要的,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很高興當初選擇這條路,而且堅持了下來,感謝主!」
 

已刊登於高美館刊《藝術認證》,創刊號(20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