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生背景:
                                                                               
當代思想從強調同一性的理性中心主義走向去中心的符號自由遊戲,被稱為解構之父的德希達,其學說思想是研究當代思潮的一大指標。
                                                                               
1930年7月15日,德希達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首都阿爾及爾近郊,一個叫艾爾比哈(El Biar)的地方。他的本名叫「Jackie Derrida」,是一個美國式的名字,直到後來發表論文時,覺得這名字不適合作為一個思想家的名字,於是以「Jacques Derrida」─一個法國式、基督教式的名字─作為他作家身份的名字而存在。德希達提到:這個固有名的變更提出了「實際上極其重要的問題」。固有名與署名的問題是他常常考慮的問題之一。
                                                                               
他是一個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具有猶太血統的法國人。他以法語為母語,他的家庭只是一個「極具平凡意義上的(猶太教)的習慣遵守者」。 但在阿爾及利亞的猶太人一度在1940年維希政權統治下,解除了公民權,他也因此被學校開除。他說這是「三重的背離」,因為首先他從阿拉伯或柏伯爾(更切確說是馬格里布─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的總稱)的語言文化中被切斷,第二從法國進而歐洲的語言文化中被切斷,第三點則是從「猶太的記憶,應該設想為猶太之物的歷史和語言」中被切斷。

2004年,因胰臟癌病逝,享年74歲。

2.學術生涯:
                                                                               
這樣的出生背景是導致影響到他未來思想的原因之一,他沒有既定的思想體系,
而是從不斷的閱讀中進行他的寫作。他的思想不見容於法國哲學界,卻在美國發
揚光大。1956~1957年他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 60年代成為《Tel Quel》雜誌的
核心人物,傅科、阿圖塞、拉康、巴特、德勒茲都曾是這雜誌的主要成員,德希
達亦與他們有過激烈的論戰。但由於他不能認同雜誌創辦人索萊爾斯教條式的馬
克斯主義,1972年與該雜誌分裂,後一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任教。另外1966年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召開的「關於人類諸科學的批評語言」為主題的學術研討
會上,德希達發表了一篇《人文科學言語中的結構、符號、遊戲》的論文,成為
研討會上的中心話題,打開了他的國際知名度,也因為這篇論文,以後他便定期
在美國的幾所大學任教,另外在這個研討會上,他認識了保羅‧德曼,後來1973
年耶魯大學任教時便與保羅‧德曼為核心,形成所謂的「解構評論」的「耶魯學
派」。這個小組於1979年發表的《解構與評論》(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可視為這學派的宣言,自此之後解構在美國可說是蔚為風潮,席捲了美國各大學
的文學研究,發表了不少解構性的論文。不過由於這小組間每個人的獨立感都很
強,德曼與德希達對解構的看法也存在著很大的歧異,不久德希達便不斷警告,
如果解構因機械性的應用導致自己破壞作品的意義作用而化為方法、規則的話,
那就有可能制度化。70年代也是解構作為美國造的思想反傳入法國的時代(後結構
主義一詞亦由美國創造,反傳入法國)。
                                    
3.社會實踐:
                                                                               
1968年的五月風暴,德希達亦捲入其中,也參加了集會和遊行,不過他對於當時
全體一致的狂熱總感到有點距離,並感到不安,另一方面,1968年五月以後哲學
家和大學者都已不能像以前那樣既發表議論又寫報導了,而事情的餘波,亦影響
到大學裡的保守勢力,使他們的不滿更加的強烈。德希達看到這種跡象,從而加
強了他在制度領域內的解構實踐。
                                                                               
另外一件德希達涉入甚深的,便是70年代開始,法國政府為了因應產業界實施技
術性、實用性的教育,並大幅刪減中學哲學教育的經費,將必修課改為選修課,
減少哲學教員的人數。1974年4月他與其他教員還有學生便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
GREPH(哲學教育研究小組 Groupe de Recherches sur l'Enseignement Philosophie),
隔年政府的改革案一發表,GREPH立即發表反對態度,並廣泛的組織反對運動,
德希達在此過程中也重新閱讀了過去哲學家對大學、哲學教育的理論,並提出不
能廢止哲學教育,而是要重新批判性的認識哲學教育,且要增加哲學課程的時數,
降低學習哲學的開始年齡。這一運動終於促使1979年在索邦納大學召開名為「哲
學的三部會」的公開討論會,這討論會的11名籌備委員除德希達外,還包括德勒
茲、利科、約翰凱萊維奇、夏特萊、拉康、拉巴爾特等人。到了80年代這運動終
於獲得了成果,密特朗政府上台提出了擴大中學哲學教育的方針,創辦了「國際
哲學學院」(Colle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德希達為其籌設階段的
核心成員,1983年正式運作時就任首任主席,亦在法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擔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