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哲學筆記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Escher 的作品《Rind》1955人的認識能力,必伴隨著種種不同的經驗,經驗的累積是知識的基石。經驗的方式又包括閱讀與現實體驗,但對於所經驗的狀態又分為三種:超驗、先驗、後驗。
                                                                               
後驗就是必須體驗後才知道的,例如這杯水熱不熱。超驗就是超出體驗之外的,一般人無法共同體驗到以形成普遍共通經驗,如神、鬼的存在,夢境。先驗是先於經驗就能知道的,如邏輯或一般已經驗過後的知識常識,如1+1=2,人都會死。

(圖為Escher 的作品《Rind》, 1955)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接續柏拉圖的思想:他將「美」這個概念從「美的事物」裡抽離出來,認為不管是女孩、花朵、狗兒、陶器等各種不同的物,會讓人感覺到「美」的原因,皆因為這些事物裡蘊含了「美」這樣的本質,也就是說,我們會感覺到這些東西之所以美,是因為這些東西具有「美的理念」。
                                                                               
這裡先不探究柏拉圖所認為的「美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裡要問的是:為何柏拉圖會認為要將「美」這個概念抽離出事物來討論呢?
                                                                               
在柏拉圖的思想裡,他認為真理是永恆不變的,而世間的事物卻是變化不定的,這些各有不同的事物都不能算是真理。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寫與差異(L’ecriture et la difference),德希達,張寧 譯,麥田 2004
立場,德希達,楊恆達 劉北成譯 桂冠 1998
言語與現象,德希達,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合譯,桂冠 1998
德希達,Jeff Collins文,Bill Mayblin漫畫,安原良譯,立緒文化1988
德希達,楊大春,生智1995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希達本身除了積極介入文學理論、力圖消弭文學與哲學的界線以外,他也積極的介入藝術領域,包括評論、參與建築設計、策展等等,分別介紹如下:
                                                                               
1.《繪畫中的真理》(1978):
                                                                               
這本書的書名語出於塞尚。內容是德希達寫的關於藝術的評,並與當代藝術有關。德希達以日記題材寫了有關提特斯-卡美樂(Titus-Carmel)亦為日記題材的創作《袖珍型特靈基棺材》(Pocket-size Tlingit Coffin);他又探討瓦勒里歐‧阿達米(Valerio Adami)的《Glas之後的畫》(Drawings After Glas),並贊同阿達米使用殘缺的、幾乎無法發音的符號─gl,cl,tr,+R來分解語言。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書寫策略:
                                                                               
他發現在柏拉圖的形上學傳統中,這些哲學家都有意的採用二元對立的方式將在場/不在場、言說/書寫、生/死、本質/表象、內在/外在等概念對立起來,而前者往往被暗示是好的,後者往往是被貶抑的,也因此「書寫」一直以來被「言說」所壓抑著,因為傳統的哲學家認為「言說」是當下的直接反應我們的思想,「書寫」只是對「言說」的模仿,而「言說」可藉由意識的在場為自己辯護,「書寫」卻不能為自己辯護,使自己充滿了歧義性,也因此具有不確定性的「書寫」就被「確定」在這樣的二元邏輯上,受到傳統形上學的貶抑。而德希達則藉由「書寫」的不確定性,倡導語言的自由遊戲,即意義的無限延異,來破壞形上學的基礎。
                                                                               
雖然德希達要動搖傳統的形上學,但又無可避免的要使用傳統形上學的語彙,因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著述簡列:
                                                                               
德希達是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他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1962年發表的《幾何學導論》獲得很高
的評價,1967年則是他大豐收的一年,發表了《論延異》、《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延異》,其他主要的著作有《散播》(1972)、《哲學的邊緣》、《立場(1972)、《喪鐘》(1974)、《繪畫中的真理》(1978)、《人的目的》(1980)、《盲目的記憶;自畫像及其他遺蹟》(1990)、《胡塞爾哲學中關於「起源」的問題》(1990)、《馬克思的幽靈》(1993)、《文學行動》(1991)、《他者的單語主義:或起源的修補術》(1998)等等,這裡只是列舉一二而已,他的書寫精力非常旺盛,可以說一生在閱讀,一生在書寫,德希達的作品介於理論與遊戲之間,主要涉及的是哲學、文學、語言學等方面的問題。1972年後他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寫作泉源,但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遊戲性特徵增強,一是範圍擴大。在這一時期德希達開始介入藝術批評領域,對美國後現代建築、繪畫的觀念有獨特的研究與影響。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出生背景:
                                                                               
當代思想從強調同一性的理性中心主義走向去中心的符號自由遊戲,被稱為解構之父的德希達,其學說思想是研究當代思潮的一大指標。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現象學(Phenomenology)─這個字拆開來解,就是Phenomenon(現象)與logos(理、邏客斯、道說)的結合。
                                                                                
現象學是胡塞爾開創的哲學方法,但也廣泛應用在各個人文科學領域,一開始是胡塞爾從布倫達諾那裡得到啟發,使他關注到心理學與邏輯的問題(數學邏輯在心理的認知問題)。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