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學著重在形上思維,但它的材料除了來自思想家的文本外,亦來自現實藝術作品的表現,而作品的表現,亦受到社會文化各個層面的影響-這就是黑格爾後所開啟的美學觀,並深深影響了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
後繼受馬克思影響的學者非常多,如班雅明、阿多諾、馬庫塞、盧卡奇、
羅蘭巴特、李歐塔等當代思潮的理論家,其美學都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而將藝術與作品的探討放進社會脈絡裡作剖析。
在馬克思的美學思想裡,他特別著重在意識型態的問題上,他認為,強勢階級就是那些在某特定時代擁有生產力的階級,而他們的觀點就是這個時代的強勢觀點,不屬於這階級的人就必須忍受他們的美學觀-也就是意識型態-就是一種奴役。
目前分類:美學史筆記 (33)
- Oct 27 Sat 2007 03:30
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的美學觀
- Oct 27 Sat 2007 03:06
美學觀念的幾處轉折
柏拉圖將藝術與人對美的感受統一在善底下,在他的真善美理念中,善是核心。
到了亞里斯多德,則是第一位將藝術視為可認識的對象。但他的文藝理論不脫技術理論(就是在說明,怎麼做才叫好藝術)。
美學的學科創始者-包姆嘉登,則將美學定義為一門科學,一門關於感性認識的學問。
- Oct 16 Tue 2007 14:05
美是什麼?
美是什麼?這似乎是許多人面對「美學」所發出的第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有「美」「醜」的感受?為什麼同樣一件作品或一個對象,有的人會有相同的感受,但卻又有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為什麼會有人想要創作那些莫名其妙的藝術作品?為什麼歷史上會產生那麼多風格迴異、卻又能在相近時代找到共同特徵的作品?
我們該如何閱讀作品?作品可被閱讀嗎?什麼才算是藝術?藝術理論又是怎麼產生的?
- May 02 Tue 2006 02:02
[美學]黑格爾的美學思想與藝術死亡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德國古典美學在他那裡達到了高峰。美學是黑格爾哲學的重要組成部份,他曾在一篇文章說:「理性的最高行動是審美行動」、「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精神哲學是一種審美的哲學」。後來在《精神現象學》和《哲學全書》的《精神哲學》中,進一步探討了美學問題,而他最重要最系統的美學著作則是他死後才發表的《美學講演錄》(即《美學》),這是他的學生霍托根據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講課的學生筆記與黑格爾本人的部份講稿加以整理,於他死後的1835年首次出版。
(圖說:超像石內卜教授的黑格爾,或是該說石內卜教授的原型是來自於黑格爾嗎XD)
- Apr 30 Sun 2006 07:25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他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他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即是如此,其矛盾之處卻更顯得迷人,他雖然嘗試將所有概念統一在理性之下,但在思辨的結果,卻承認天才、自由、主觀創造、人性尊嚴等非理性概念,終於推進了歷史,間接促成浪漫主義運動。
一.康德思想簡介
- Apr 25 Tue 2006 21:08
[美學摘要]中世紀與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比較
在這裡比較一下究竟在思想、文藝層面上,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有多大的差別:
古希臘羅馬 | 中世紀基督教 | |
經濟 | 奴隸制 | 封建制 |
知識份子 | 貴族 | 僧侶 |
教育 | 全人教育 | 神學教育 |
思想 | 多元多樣 | 神學中心 |
信仰 | 奧林帕斯諸神 | 上帝 |
神格表現 | 人格化的神 充滿人性 | 理想化的神 去除人性 |
行為準則 | 人本 靈肉並重 | 聖經(神的話語) 禁慾(崇靈貶肉) |
生活目的 | 現世幸福 | 來世允諾(天堂) |
藝術形式 | 和諧 比例適中 寫實的 | 樸拙 不重形象 |
藝術目的 | 藉寫實表現永恆精神 | 傳達聖經教義 |
主要的文藝題材 | 宣洩的 官能的 人生的遭遇 | 聖經 讚頌上帝 |
主要的藝術類型 | 史詩 戲劇 繪畫 雕塑 建築 | 建築 聖像畫 |
由於基督教對待文藝的態度與柏拉圖在《理想國》裡的某部份思想一致,
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中世紀的社會模式與文藝規範幾乎是理想國的實現。
- Apr 25 Tue 2006 21:06
[美學摘要]中世紀的歷史發展與文化概況
西方第三世紀開始,民族大遷移與羅馬帝國腐敗,四世紀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佔領歐陸各地的民族取得統治地位,被征服者淪為
農奴,形成封建制度的社會。另一方面,基督教經過三百年的傳播與鎮壓,
終於在第三世紀時羅馬政府改變政策,由鎮壓改為利用,將之合法化作為新
的統治策略,第四世紀更成為國教,禁止其他宗教散播,企圖藉由信仰的統
- Apr 25 Tue 2006 00:30
[美學摘要][朗吉努斯]《論崇高》
這是羅馬時期另一部經典之作,但作者與成書時間並沒有定論,
以希臘文寫成,有44章的殘本,題名為「達奧尼修斯、朗吉努斯
論崇高」。這本書直到西元十世紀才被人發現,1554年文藝復興
時期才由義大利學者羅伯特利(Robortellae)將此著作整理刊行。
- Apr 25 Tue 2006 00:21
[美學摘要][賀拉斯]《詩藝》
賀拉斯(Horatius,BC.65-AC.8)是生於羅馬時代的詩人,他寫給
當時羅馬貴族比梭父子的信《詩藝》(或稱"論詩藝"),可代表羅
馬時期的文藝信條與走向。由於是信件的寫作,因此結構鬆散,
書名是後人-羅馬的修辭學家昆帝良(35-95)-所加上去的。
到了羅馬帝國時代,史家一般稱此時期為「希臘化」時代,這時
- Apr 23 Sun 2006 12:37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其藝術理論與當時的藝術發展
幾乎可以這麼說,是亞里斯多德,將藝術化為可認識的知識型態!
柏拉圖是以預設的理性優先,先考慮國家社會,再來規範藝術,將政
治凌駕於藝術之上,藝術要為政治服務。
- Apr 23 Sun 2006 12:35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論悲劇-過失說與淨化說
亞里斯多德非常重視悲劇的心理效果,要求悲劇達到倫理教育的目的。
過失說:
- Apr 23 Sun 2006 12:32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論悲劇-有機整體的觀念
亞里斯多德給悲劇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
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
,分別在劇的各部份使用;模仿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
採用敘述法;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獲得陶冶(淨化)。
這個定義勾勒出悲劇的性質、表現方式與教育作用,也就是亞里斯多
- Apr 23 Sun 2006 12:30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關於美的思想
亞里斯多德並不是像柏拉圖那樣,在超驗的理念世界中尋找「美」的理念,
他否定理念界,也否定存有共相的實體,因此他認為美不是理念,美只存在
於具體的美之事物中,美首先取決於客觀事物的屬性,那就是-
1.體積大小適中
- Apr 23 Sun 2006 12:27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藝術的根源
亞里斯多德認為,詩的起源與人的天性有關,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
人有模仿的本能。人是透過模仿獲得最初的知識。
由於亞里斯多德將模仿與認識活動聯繫起來,使藝術與知識有所關聯,
從而將藝術納入了人的理知領域。
- Apr 23 Sun 2006 12:25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藝術的模仿說
在古希臘時代,藝術與技術並未分開,因此亞里斯多德使用藝術這詞時,
用的是Tekhne這個字(technic),指的是一切的製作,而我們現代所認知
的音樂、詩歌、圖畫、雕塑等藝術,亞里斯多德則稱它們為「模仿的藝
術」,並把其他技藝稱為「實用的藝術」,因此「模仿」與「實用」的
差別,也就是日後藝術與技術的分野。在亞里斯多德看來,藝術的本質
- Apr 23 Sun 2006 12:22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詩學
《詩學》與《修辭學》是亞里斯多德對於文藝活動所進行的分析,
尤以《詩學》影響後世最大,是一本探討詩和如何寫詩、進行詩評
的專論。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份:
- Apr 23 Sun 2006 12:19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形上學
形上學-Metaphysics,meta-表示在...之後,phsics則是物理學的,
也就是說形上學是研究﹝在物理學之後﹞的學問,也就是追問事物本質、
基本原理的學問。原本亞里斯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但由於此著述安
排於物理學之後,所以又被稱為Metaphysics。
- Apr 23 Sun 2006 12:17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理則學
亞里斯多德提出理則學,是人類思想的大躍進,應該說在理則學的
發現後,才區分出西方哲學在世界思想體系中的價值。
雖然他的理則學現今來看,是多麼的不可靠,卻也是使思想有條理
的起點之一,那就是三段論法。
- Apr 23 Sun 2006 12:15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間的論爭
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的分歧,在於「殊相」與「共相」的爭辯。
柏拉圖認為世間的一切皆為理念界的摹本,只有理念界才是真實的。
因為柏拉圖認為「殊相」的,也就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事物,都是短
- Apr 23 Sun 2006 11:52
[美學摘要][亞里斯多德]著述與思想成就
亞里斯多德一生未發表任何學術論文,絕大部份的著述都是由後人
編纂而成的,可能是由他口述,學生記錄。他所留下來的著述極多,
因戰火關係,現在留下來可看到的著述,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可
能有些出自於學生之手,經過亞里斯多德審訂,或為了尊敬老師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