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提出了美是理念說/分有說,建立了他的本體論美學。
                                                                               
這個觀點是:美是理念,現象中的個別事物之所以美,是因
為他們「分別擁有」或模仿了「美的理念」。
                                                                               
在柏拉圖的看法中,美的花、美的人、美的種種事物,是各
式各樣、變來變去的,他們可能是又美又醜的,彼此間是相
對的(猴子可能比石頭美,但跟美女比起來又顯得醜),由於
這些個別事物一經相對比較,就會使原來的美又變為醜的,
因此表示他們不是「絕對、永恆」的「真理」,這之中只有
「美」這個理念才是超脫在這些現象之上,只有理念才具永
恆的性質,才算得上是真理。
                                                                                                                       
這就得說到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在他的思想裡,將世界分為
現象的世界(現實界、現象界)與真實的世界(也就是理念的世
界、觀念界),現實界是虛假的,觀念界才是真實的。
                                                                               
舉例來說吧,被稱為「椅子」的椅子,有的高有的矮,高的
是椅子,矮的也是椅子,如果我們認為高的椅子才是椅子-
所謂的「椅子的真理」:唯一的真實,永恆的真實-那矮的
椅子不就不算椅子了嗎?但何以高的或矮的椅子都能被視為
「椅子」呢?那是因為他們都擁有了「椅子」這個概念,所
以不管它是高是矮,都能被稱為椅子。
                                                                               
這些現實中的椅子,只是工匠對理念界中的椅子觀念的模仿
罷了。
                                                                               
換句話說,是先有了椅子的觀念,才有椅子被製造出來。
                                                                               
柏拉圖認為,現實中製造出來的椅子有高有矮,沒有同一的
形式,只有「椅子」這觀念,套到這些高矮不一的椅子上,
都具有「真理」的效力,所以觀念界才是真實永恆的,變動
的事物只是觀念(理念界)的投射罷了。
                                 
----------------------------------------------------------
其實古希臘羅馬的哲學家很早就看出來,人類的語言具有一種魔力,
這種魔力可以將人引導到「抽象的思維」,使人可以抽出現實現象來
思考。
                                                                               
數字1,2,3是抽象,因為在現實中,誰能告訴我們什麼東西是「1」?
                                                                               
「人」也是抽象的概念,當我們談到「人」的時候,誰能告訴我們,
究竟「人」是意指著現實中具體的「那個人」?
                                                                               
我們人類發明語言時,就不斷的運用抽象的能力,藉此指認具有相同
特徵的事物,以進行生活的溝通與認識事物。於是許多名詞為了指認
被發明出來了,然而具體的事物其實是大不相同的,這些各有不同的
事物,如現實中的椅子,就是所謂的「殊相」-因為他們各個看來都
是不同的;而抽象觀念中的文字或語言所使用的「椅子」就是「共相」,
「符號」也是一種「共相」的表現,如為了表示汽車的輪胎,我們會
畫個圈圈來表示這是輪胎-即使省略了很多細節。
                                                                               
「共相」具有象徵、忽略現實差異與細節的特性,然而它也常取代了
「殊相」,因為人往往無需根據現實就可以討論那個不在場的事物,
因為文字和語言可將不在場的事物帶到我們面前-它的魔力,卻也是
迷惑人類思想的「謊言」-因為不在場的事物就是不在場。
                                                                               
但人的經驗有限,活動能力有限,我們不可能時時隨心所欲的使事物
顯現在我們面前,於是我們需要很多方法去釐清、檢視語言文字,來
澄澈我們的思想。

這一段發表於Tue Sep 28 16:36:16 2004                    
------------------------------------------------------------------
參考書目:
                                                                               
西洋哲學故事/威爾杜蘭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西洋百位哲學家/鄔昆如
西洋哲學史/鄔昆如
現代美學/劉文潭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
藝術的故事/E.H.Gombgich
課堂上的筆記、講義與心得感想
                             

睿柏(RAYBO),Wed Nov  3 02:19:12 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貓不羈 的頭像
    貓不羈

    風車攪碎機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