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的肖像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
古典哲學的奠基者。他是個處於經院裡玄
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
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他的思想體系
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
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即是如此,
其矛盾之處卻更顯得迷人,他雖然嘗試將
所有概念統一在理性之下,但在思辨的結
果,卻承認天才、自由、主觀創造、人性
尊嚴等非理性概念,終於推進了歷史,間
接促成浪漫主義運動。
一.康德思想簡介

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由他的三大著作所構成:

1.  純粹理性批判-相當於知識論,專門研究知性的功能,探討人的知識何以可能。
2.  實踐理性批判-相當於倫理學,專門研究意志的功能,探討人應當以什麼為道德
                        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
3.  判斷力批判   -前半部相當於美學,後半部是目的論,專門研究情感的功能,探討
                        人在什麼條件下才感覺到美與完善。《判斷力批判》是《純粹理性
                        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之間的橋樑,因為它介於知性和理性之
                        間,卻兼有知性與理性的性質。
                                
二.關於審美判斷
                                                                                
  康德認為,判斷力是一種天賦的能力,只能鍛鍊沒法教授,又分為「決定判斷力」
與「反思判斷力」,「決定判斷力」是由「普遍」到「個別」,「反思判斷力」則是
由「個別」到「普遍」,也就是由對特殊事物的批判,進而引導出普遍概念,而「反
思判斷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審美判斷」,康德從質、量、關係、方式等四方面對審
美判斷進行分析:
                                                                               
   質:美是主觀的、無利害的快感
   量:審美判斷是無概念(非邏輯、客觀的)而又有普遍性(同理心)
關係:審美判斷是無目的(無實用、利害關係、道德之目的)的合目的性(人對美有所期
         待,並經由形式喚起主觀情感的愉悅)
方式:審美判斷不但是可能性、現實性且要求必然性。
                                                                                

康德認為並不存在「客觀的美是什麼」,存在的是「人如何審美」以及「審美如何可能」
(其條件為何)。


三.康德在美學思想貢獻:
                                                                               
    康德的論點,事實上大半是從前的學者即已提出過的,如美不涉及欲念與概念的
說法,中世紀的聖托瑪斯即已提過。美只涉及形式的問題,希臘的畢德哥拉斯學派到
文藝復興已來,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存在。康德對審美的分析中,裡面的個別論點多是
從過去繼承而來,而他的獨創性也在於把過去零散甚至衝突的觀點綜合為一個整體,
統整在一完整的哲學體系下。他不僅把審美現象的許多衝突揭露出來,他的思想所開
展出來的矛盾,亦是向世人指出問題的複雜度。而美感雖是感性經驗,康德在美學之
父包姆嘉登之後更將理性帶入審美中探討,加深了美學的理性認識的基礎。而康得這
樣對美的分析,雖然是從理性為始,最後卻從人本為終,強調人的意志、自由、尊嚴,
將審美活動提高到人道精神的層面,回歸到他對人世的關懷,在啟蒙思想的理性氛圍
下,他代表了一個轉折,浪漫主義運動於焉興起,最後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新時代
的來臨。
                                                                                        

睿柏(RAYBO),Tue Jan  6 03:32:59 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