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比較一下究竟在思想、文藝層面上,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有多大的差別:
古希臘羅馬 | 中世紀基督教 | |
經濟 | 奴隸制 | 封建制 |
知識份子 | 貴族 | 僧侶 |
教育 | 全人教育 | 神學教育 |
思想 | 多元多樣 | 神學中心 |
信仰 | 奧林帕斯諸神 | 上帝 |
神格表現 | 人格化的神 充滿人性 | 理想化的神 去除人性 |
行為準則 | 人本 靈肉並重 | 聖經(神的話語) 禁慾(崇靈貶肉) |
生活目的 | 現世幸福 | 來世允諾(天堂) |
藝術形式 | 和諧 比例適中 寫實的 | 樸拙 不重形象 |
藝術目的 | 藉寫實表現永恆精神 | 傳達聖經教義 |
主要的文藝題材 | 宣洩的 官能的 人生的遭遇 | 聖經 讚頌上帝 |
主要的藝術類型 | 史詩 戲劇 繪畫 雕塑 建築 | 建築 聖像畫 |
由於基督教對待文藝的態度與柏拉圖在《理想國》裡的某部份思想一致,
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中世紀的社會模式與文藝規範幾乎是理想國的實現。
在西元第三世紀時,普洛丁(Plotinus,205-270)將柏拉圖思想融匯基督教
神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的概念,形成了「新柏拉圖主義」,帶有否定現實、
悲觀禁慾、在對神的信仰中尋找慰藉的特質。他將柏拉圖的「最高理念」
看作「太一」(也就是唯一的神),是宇宙一切的根源、真善美的統一體、
是純粹精神的。
由於新柏拉圖主義多方面與基督思想契合,因此在中世紀受到保留與深化,
將之附會到神學上闡發,基本上就是將真善美等同於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文藝活動不能違反上帝,但由於文藝是虛構的,就是說謊,就不是真理,
它挑撥情慾、傷風敗俗,所以應該予以禁止。
對虔誠的中世紀基督徒而言,世俗文藝是罪惡的。Eco在《玫瑰的印記》裡
描寫當時的神職人員受不了引誘,只好偷偷的閱讀亞里斯多德寫的喜劇,雖
然得到狂喜不已的快感,事後又深感懊悔,充滿罪惡感,於是又拿籐條嚴厲
的鞭打自己。
基督教會掌權後,有幾次大規模鎮壓文藝的運動,如第四世紀希阿多斯大帝
將羅馬帝國境內的希臘羅馬神廟建築與雕刻繪畫等遺跡摧毀;第六世紀於現
今法國馬賽區的主教亦下令破壞教區內所有的聖像,不過這時教皇格列高里
為神像辯護,認為通曉文字的人可以藉由文字了解教義,但不識字的大眾只
能由圖像來理解教義,因此這段辯護詞提供了基督教圖像發展的基礎。不過
在東正教會統轄的領地,「破壞偶像運動」持續了百年之久(726-842),而
對於圖像的論爭也僵持不下,如海爾里亞宗教會議於753年認為決不能用人
類的藝術表現基督的形象,圖像崇拜就是偶像崇拜;787年第二次尼西亞貢
宗教會議則又從古典籍裡找出論據為圖像辯護,終於到西元843年才終於廢
除禁令,允許製作圖像。
也因為基督教義是禁止崇拜偶像的,即使製作上帝、聖母、耶穌的聖像都不
行,雖然後來逐漸開放了,但也因此形成中世紀藝術的特色-幾何造型的裝
飾花紋、以小彩色玻璃與石頭在建築牆壁上製成的鑲嵌畫等等,製作的圖像
有如抽象的符號組合,有關人物的形象(大多是聖徒、耶穌、聖母)不可逼真
生動,因為製作聖像畫的目的是為了傳遞教義,而不是表現美感,因此切忌
讓圖像帶有感官想像,只許達到符號象徵的意義傳達功能,重點是知道這個
圖像代表了某段聖經情節以及那段聖經情節的意義,而非了解耶穌或聖母長
什麼樣子。
--------------------------------------------------------------------------
參考書目:
西洋哲學故事/威爾杜蘭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西洋百位哲學家/鄔昆如
西洋哲學史/鄔昆如
現代美學/劉文潭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
藝術的故事/E.H.Gombgich
課堂上的筆記、講義與心得感想
睿柏(RAYBO),Wed Dec 15 03:03:34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