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藝術盛於百業之後,衰於百業之先。」這句話
又可讓我們聯想到另一句話:「衣食足,知榮辱。」
藝術是否總在人類滿足了生存條件之後,才可能成為生活的
內容呢?然而歷史上我們總是可以發現,國家的掌權者無不
設法將他的意識型態灌輸在藝文活動上,藉由審查、教育、
管制等方式來引導創作與品味,難道,藝術的煽惑力是如此
的驚人,以至於可能顛覆統治力量?
至少柏拉圖是這麼認為的吧,事實上現在社會的政府甚或大
多數人也都抱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藝
術家與詩人是要驅逐出境的。
在他的「真、善、美」的理念中,善-也就是道德,是最高
指導原則。善的裡面蘊涵了真理與美的理念。因此他以藝術
該在雅典城邦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思考,以道德的準則定
義音樂、戲劇、詩、畫等藝術,它們應該被規範,僅允許藝
術擔任「守衛者」的教育角色。
一直到今日,我們依然會聽到這樣的說法:藝術不能違反道德、藝術要
負有教育的功能、藝術要有意義......
當然,誰定義了道德,誰詮釋了道德?
--------------------------------------------------------------------------------------------
這裡並不深究倫理學的問題,但美學研究確實在當代思潮中具有倫理學
的特質。
對觀者來說,藝術從感官進而對理性的刺激,往往使人沉醉其中,亦或
使人醒悟。對創作者而言,創造力使他保有自由自主的警覺。
這對權力統治者而言,將可能造就一個不易管制的社會,對群體秩序是
不利的。當然,這近似於右派的角度思考。
因此,使被管理者勸服於統治者的意識型態下,藝術是絕佳的手段,在
以往,藝術為宗教服務,我們可以看到莊嚴崇高的基督教堂建築與繪畫;
藝術為政治服務,我們看到如巨人般身影的統治者雕像聳立,供人瞻仰
膜拜。
然而19世紀末,西方開始「為藝術而藝術」的呼聲興起,要使藝術成為
一獨立而純粹的範疇,前衛運動沿著這脈動前進,揭露人性與社會的黑
暗與醜惡,一種更放任自由的態度被重視,歷經戰爭傷痕的藝術家,更
了解自由的價值何等重要,並且知道該如何藉由創作來實現。
----------------------------------------------------------------------------------------------
ps1
中世紀的教會將亞里斯多德的《論喜劇》視為禁書,因為它的內容牴觸
了神學教條;法西斯主義的藝術觀認為,藝術應該要潔淨莊聖,白色才
是政治正確的顏色,平衡與和諧才是完美絕對的形式,它禁止其他的創
作表現,尤其是充滿嘔心、醜惡、衝動的前衛藝術。
ps2
在台灣戒嚴時代,藝術審查特別嚴重,所以會有台灣電影史上70年代所
謂的「健康寫實風格」,原因是當時國片以黑道、賭博為內容的電影被
政府所禁止;在台灣的漫畫史上則有禁止「怪力亂神」的出版品審查,
所以劉興欽畫的機器人必須畫上搖桿裝置,因為那些長官們認為機器人
怎麼可以沒人控制的自行運動......
- Oct 18 Thu 2007 23:26
藝術作為顛覆的力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