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文章,為過去讀書、閱讀的筆記,可參考,但別引用,因為沒附上註腳。
這裡已不再更新,對美學、藝術、文化等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以下粉專:
巷弄裡的藝術說書人
https://www.facebook.com/WritingGo/
這裡的文章,為過去讀書、閱讀的筆記,可參考,但別引用,因為沒附上註腳。
這裡已不再更新,對美學、藝術、文化等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以下粉專:
巷弄裡的藝術說書人
https://www.facebook.com/WritingGo/
生活在液態現代境況下,有如行走在地雷區:每個人都知道爆炸可能隨時隨地發生,但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它會到來、會發生在什麼地方。在一個全球化的星球上,這種境況是普世性─沒有人可以豁免,也沒有人可以為其後果購買保險。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When the shit hits the fan」來自美國俚語,比喻雪上加霜、情況越來越糟的處境,但這都比不上直譯「當大便打到電風扇」的意象更來得鮮明:大便本是眾人避之唯恐不急的穢物,又打在電風扇上濺得到處都是,呈現了一種既噁心又可笑的荒謬情境,成為本次展覽的基調。
李錦明的創作生涯,一直在探討全球化的當代社會下,個體於台灣後殖民文化中的歷史軌跡與生存處境。本展脈絡來自他父親生前口述台灣於二戰遭美軍轟炸的真實經驗,因此他從2017年在新苑藝術推出個展「So it goes就是這樣」,便以戰鬥機作為強權迫近的敘事符碼開展創作議題;2018年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個展「彈彈的哀傷」,強化了列強的炸彈在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轟炸的意象;本次主題「When the shit hits the fan」則是從戰鬥機的螺旋槳概念發想,描繪政治受財閥的貪婪牽引,造成了一連串的災難,個體身不由己,被捲進各種事物攪和在一起的漩渦。由於李錦明以倖存者的視角進行創作,也由此構成了「倖存三部曲」。
雖然美學著重在形上思維,但它的材料除了來自思想家的文本外,亦來自現實藝術作品的表現,而作品的表現,亦受到社會文化各個層面的影響-這就是黑格爾後所開啟的美學觀,並深深影響了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
後繼受馬克思影響的學者非常多,如班雅明、阿多諾、馬庫塞、盧卡奇、
羅蘭巴特、李歐塔等當代思潮的理論家,其美學都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而將藝術與作品的探討放進社會脈絡裡作剖析。
在馬克思的美學思想裡,他特別著重在意識型態的問題上,他認為,強勢階級就是那些在某特定時代擁有生產力的階級,而他們的觀點就是這個時代的強勢觀點,不屬於這階級的人就必須忍受他們的美學觀-也就是意識型態-就是一種奴役。
柏拉圖將藝術與人對美的感受統一在善底下,在他的真善美理念中,善是核心。
到了亞里斯多德,則是第一位將藝術視為可認識的對象。但他的文藝理論不脫技術理論(就是在說明,怎麼做才叫好藝術)。
美學的學科創始者-包姆嘉登,則將美學定義為一門科學,一門關於感性認識的學問。
每個時代對於藝術品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對於過往的作品亦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即使到現代,我們仍然看到社會上一些對藝術普遍看法,如:
○我們又不是藝術家,再怎麼解讀作品也不及藝術家自己來得正確。
○藝術品不需要解讀,藝術品自己會說話。
○對藝術的解讀見仁見智,沒什麼好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