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能力,必伴隨著種種不同的經驗,經驗的累積是知識的基石。經驗的方式又包括閱讀與現實體驗,但對於所經驗的狀態又分為三種:超驗、先驗、後驗。
後驗就是必須體驗後才知道的,例如這杯水熱不熱。超驗就是超出體驗之外的,一般人無法共同體驗到以形成普遍共通經驗,如神、鬼的存在,夢境。先驗是先於經驗就能知道的,如邏輯或一般已經驗過後的知識常識,如1+1=2,人都會死。
(圖為Escher 的作品《Rind》, 1955)
- Oct 18 Thu 2007 23:46
何謂先驗、超驗、後驗
- Oct 18 Thu 2007 23:26
藝術作為顛覆的力量
有句話說:「藝術盛於百業之後,衰於百業之先。」這句話
又可讓我們聯想到另一句話:「衣食足,知榮辱。」
藝術是否總在人類滿足了生存條件之後,才可能成為生活的
內容呢?然而歷史上我們總是可以發現,國家的掌權者無不
- Oct 16 Tue 2007 14:21
[影評] 談《諸神混亂之女神陷阱》裡的二元結構
- Oct 16 Tue 2007 14:12
語言的誘惑:殊相與共相
接續柏拉圖的思想:他將「美」這個概念從「美的事物」裡抽離出來,認為不管是女孩、花朵、狗兒、陶器等各種不同的物,會讓人感覺到「美」的原因,皆因為這些事物裡蘊含了「美」這樣的本質,也就是說,我們會感覺到這些東西之所以美,是因為這些東西具有「美的理念」。
這裡先不探究柏拉圖所認為的「美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裡要問的是:為何柏拉圖會認為要將「美」這個概念抽離出事物來討論呢?
在柏拉圖的思想裡,他認為真理是永恆不變的,而世間的事物卻是變化不定的,這些各有不同的事物都不能算是真理。
- Oct 16 Tue 2007 14:05
美是什麼?
美是什麼?這似乎是許多人面對「美學」所發出的第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有「美」「醜」的感受?為什麼同樣一件作品或一個對象,有的人會有相同的感受,但卻又有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為什麼會有人想要創作那些莫名其妙的藝術作品?為什麼歷史上會產生那麼多風格迴異、卻又能在相近時代找到共同特徵的作品?
我們該如何閱讀作品?作品可被閱讀嗎?什麼才算是藝術?藝術理論又是怎麼產生的?
- Oct 16 Tue 2007 13:15
遊戲的思想家 Jacques Derrida─中文參考資料
- Oct 13 Sat 2007 17:34
遊戲的思想家 Jacques Derrida─對當代藝術的介入
1.《繪畫中的真理》(1978):
這本書的書名語出於塞尚。內容是德希達寫的關於藝術的評,並與當代藝術有關。德希達以日記題材寫了有關提特斯-卡美樂(Titus-Carmel)亦為日記題材的創作《袖珍型特靈基棺材》(Pocket-size Tlingit Coffin);他又探討瓦勒里歐‧阿達米(Valerio Adami)的《Glas之後的畫》(Drawings After Glas),並贊同阿達米使用殘缺的、幾乎無法發音的符號─gl,cl,tr,+R來分解語言。
- Oct 13 Sat 2007 17:26
遊戲的思想家 Jacques Derrida─書寫策略與解構
他發現在柏拉圖的形上學傳統中,這些哲學家都有意的採用二元對立的方式將在場/不在場、言說/書寫、生/死、本質/表象、內在/外在等概念對立起來,而前者往往被暗示是好的,後者往往是被貶抑的,也因此「書寫」一直以來被「言說」所壓抑著,因為傳統的哲學家認為「言說」是當下的直接反應我們的思想,「書寫」只是對「言說」的模仿,而「言說」可藉由意識的在場為自己辯護,「書寫」卻不能為自己辯護,使自己充滿了歧義性,也因此具有不確定性的「書寫」就被「確定」在這樣的二元邏輯上,受到傳統形上學的貶抑。而德希達則藉由「書寫」的不確定性,倡導語言的自由遊戲,即意義的無限延異,來破壞形上學的基礎。
雖然德希達要動搖傳統的形上學,但又無可避免的要使用傳統形上學的語彙,因
- Oct 13 Sat 2007 17:16
遊戲的思想家 Jacques Derrida─著述與思想脈絡
德希達是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他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1962年發表的《幾何學導論》獲得很高
的評價,1967年則是他大豐收的一年,發表了《論延異》、《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延異》,其他主要的著作有《散播》(1972)、《哲學的邊緣》、《立場(1972)、《喪鐘》(1974)、《繪畫中的真理》(1978)、《人的目的》(1980)、《盲目的記憶;自畫像及其他遺蹟》(1990)、《胡塞爾哲學中關於「起源」的問題》(1990)、《馬克思的幽靈》(1993)、《文學行動》(1991)、《他者的單語主義:或起源的修補術》(1998)等等,這裡只是列舉一二而已,他的書寫精力非常旺盛,可以說一生在閱讀,一生在書寫,德希達的作品介於理論與遊戲之間,主要涉及的是哲學、文學、語言學等方面的問題。1972年後他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寫作泉源,但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遊戲性特徵增強,一是範圍擴大。在這一時期德希達開始介入藝術批評領域,對美國後現代建築、繪畫的觀念有獨特的研究與影響。
- Oct 12 Fri 2007 23:48
遊戲的思想家 Jacques Derrida─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