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給悲劇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
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
,分別在劇的各部份使用;模仿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
採用敘述法;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獲得陶冶(淨化)。
                      這個定義勾勒出悲劇的性質、表現方式與教育作用,也就是亞里斯多
德悲劇理論的核心。
                                                                               
他指出,悲劇含有六個成份: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歌曲,
他認為悲劇當中最重要的是情節,也就是事件的安排。延續模仿論的
觀點,他認為悲劇是行動的模仿,而不是模仿人的性格與思想-悲劇
的目的在於組織情節、模仿行動,通過行動才能表現人物的性格與思
想。
                                                                               
亞里斯多德並根據情節的安排上,提出有機整體的觀念。他認為情節
應當完整。所謂的完整就是戲劇要具有「頭」、「身」、「尾」的結
構:

「頭」:之前不必接續任何事件,但要能自然的引發後續事件。
「身」:承先啟後。
「尾」:與「頭」相反,之後不必接續任何事件,但要符合必然律與
        事物常情的承接事件。
                                                                               
藉由頭、身、尾,聯繫為一整體,表現出事物發展的必然性,也因此
在情節安排上,必須排除偶然與不合理之處,且假如情節中的某部份
無關於整體劇情的發展,可有可無,就應該刪除,因為那就不屬於整
體的有機組成了。
                                                                               
亞里斯多德在此提出的是戲劇要符合情節的一致性,形成一結構緊密
的整體感,不過到了17世紀的法國,則曲解了亞氏的思想,變成了所
謂的「三一律」-情節一致性、時間一致性(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
地點一致性(故事發生在一個地點),結果束縛了戲劇創作的發展。

-------------------------------------------------------------------
 
參考書目:
                                                                               
西洋哲學故事/威爾杜蘭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西洋百位哲學家/鄔昆如
西洋哲學史/鄔昆如
現代美學/劉文潭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
藝術的故事/E.H.Gombgich
課堂上的筆記、講義與心得感想
                           

睿柏(RAYBO),Thu Dec  9 23:51:39 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不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