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認為世間的一切皆為理念界的摹本,只有理念界才是真實的。
因為柏拉圖認為「殊相」的,也就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事物,都是短
暫的,變動的,就像「每個人」的生命,會隨著生老病死而消逝,
但是「人」這個概念,也就是「共相」卻是永恆的、實體的。
亞里斯多德認為,「共相」指的是一切普通名詞,例如動物、書、
人等等,只要對它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這種共相並無客觀實體可言,
所有一切只是一主觀觀念而已,並不是實物,而是「名稱」。
也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只存在一個個的人,一顆顆的樹,而不存在
普遍的「人」、普遍的「樹」這些共相的實體。共相只存在人的思維
之中,將一個個的物體中抽出相同特質,造成共相的觀念,因此這些
共相絕不是世界上的實物,也離不開人的主觀而能獨立存在的實體。
也因此我們可以粗糙的將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劃分為理想型與現實型
的兩派思想,柏拉圖重視概念,而亞理斯多德重視現實。
柏拉圖思想強調主觀的思想,也因此被後世稱為唯心主義;亞理斯多
德則擺盪在唯心與唯物之間,他的轉變已使思想史跨開一大步,但仍
不可抹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功勞。
蘇格拉底要人仔細辨別每個字的定義;柏拉圖則是說要弄清楚每個觀
念的意義。而這個辨明的動作,就是亞里斯多德的《理則學》基礎,
也就是說,在進行理則學的邏輯論證之前,必須先把實物或名詞的定
義弄清楚。
亞里斯多德的定義方式有兩個步驟:
1.將某物歸納在與自身有相同屬性的團體與類種中。
如:樹是植物。
2.將某物所不同於同一門類的特性指出來。
如:樹與其他植物的不同,在於樹有較為粗厚的枝幹。
當然,在這樣的分析後,就能展開越來越多的分類,然而若是往前追
探的話,例如植物的定義→生物的定義→物的定義→...
最終將導引到一不可解的存有本體其本源究竟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
亞里斯多德並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部份,也是為什麼柏拉圖思想會區
分出理念界與現實界的原因之一,這是為了試圖使自己的思想統一在
一體性的理念下,並解答最終宇宙起源而提出的觀點。
-------------------------------------------------------------------
參考書目:
西洋哲學故事/威爾杜蘭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西洋百位哲學家/鄔昆如
西洋哲學史/鄔昆如
現代美學/劉文潭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
藝術的故事/E.H.Gombgich
課堂上的筆記、講義與心得感想
睿柏(RAYBO),Thu Dec 2 22:34:56 2004
留言列表